2月14日,京东外卖的全国上线,悄然打破外卖行业长达十年的双寡头格局。
不同于美团、饿了么的流量逻辑,京东以全年0佣金的政策直接击穿行业核心痛点,首批入驻商家限定为“拥有实体门店的堂食餐厅”,并通过营业执照核验、门店照片审核、线下核验三重筛选机制,将品牌商家的集中度推至新高。
打开京东App,海底捞、瑞幸咖啡、蜜雪冰城等连锁品牌占据首页推荐位,而美团页面仍以中小商户为主。这种差异化的供给侧布局,或许预示着外卖行业从“流量规模战”向“品质效率战”的范式转移。
价格端的数据对比更具冲击力。以北京朝阳区某商圈为例,醉面招牌肉酱面在京东平台叠加满减券后实付23元,美团同款商品则需31.6元,价差超过27%。
这种短期让利策略背后,是京东依托达达集团近十年积累的即时配送网络——达达秒送当前48分钟的配送时效虽略逊于美团的23-38分钟,但相较于京东到家业务早期90分钟达的起点,其履约能力已实现跃迁。
更值得关注的是动态定价机制:配送费根据订单价格、距离、天气等因素浮动,这或将颠覆现行“一刀切”的骑手补贴模式。
行业观察人士指出,京东的0佣金并非简单的价格战,而是对平台经济底层逻辑的重构。当美团外卖佣金率长期维持在15%-25%区间,商家普遍陷入“增收不增利”的困局时,京东选择以渠道赋能者的姿态切入——通过降低入驻门槛吸引优质供给,再以品质外卖反哺京东主站的3C、家电等高客单价品类,形成本地生活与核心电商业务的协同效应。
这种“以高频带低频”的打法,曾在京东收购达达集团时验证过可行性:2023年京东到家GMV中,30%的订单产生了跨品类购买行为。
这场战役的胜负手或许藏在数据之外。
美团的核心优势在于其700万年活跃骑手和7亿用户的行为数据,而京东则手握中国最完整的供应链基础设施和3400万PLUS会员的高净值用户画像。
当美团用算法优化配送路径时,京东可能正将仓储物流中的预测补货模型迁移至外卖领域——通过分析商圈消费趋势,提前在前置仓配置半成品食材,这或许能破解餐饮外卖“高峰时段运力不足、闲时资源浪费”的顽疾。
电科技认为,外卖行业的竞争焦点已从C端补贴转向B端赋能。京东的零佣金政策实质是“用供应链利润置换平台佣金”的降维打击,这种模式能否持续取决于三个变量:其一,达达秒送的边际成本能否通过订单密度摊薄;其二,品质外卖的溢价空间能否覆盖免佣损失;其三,头部品牌是否会因渠道控价压力而放弃多平台布局。
值得警惕的是,当平台试图用“高品质”定义外卖时,那些无法负担线下门店租金的小微餐饮可能被迫退出市场,这与早期电商“消灭中间商”的剧情如出一辙。
未来两年,行业或将出现结构性分化:美团固守长尾市场,京东收割品牌红利,而饿了么可能转向细分领域——比如借助阿里生态发力生鲜即时零售。这场混战的终局,或许不是谁取代谁,而是不同商业模式在多元消费场景中找到共生空间。
电科技()是一家专注于全球TMT行业的领先资讯媒体。
作为今日头条青云计划、百家号百+计划获得者,百度数码年度作者、百家号科技领域最具人气作者、搜狗科技文化作者、百家号季度影响力创作者,曾荣获搜狐最佳行业媒体人、中国新媒体创业大赛北京赛季军、 年度光芒体验大奖、中国新媒体创业大赛总决赛季军、百度动态年度实力红人等诸多大奖。
投稿、商务合作请联络微信公众号。
声明:本站原创文章文字版权归电科技所有,转载务必注明作者和出处;本站转载文章仅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电科技立场,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