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新能源汽车开始收过路费,你还会考虑它吗?
近日,海南省宣布于今年12月1日起对新能源汽车征收养路费,这一政策将采用北斗导航技术,根据车辆的实际行驶里程来计费。
具体实施方面,海南省将依据车辆的行驶里程来收取养路费。预计每年行驶15000公里的新能源车主,可能需要支付约5000元的费用。
虽然这仅仅是海南发起的一项地方性政策,但也让不少新能源车主感到心头一紧。毕竟,很多人之所以购买新能源车,主要原因还是其用车成本比油车更低。而这里的用车成本,就包括了不需要养路费。
顾名思义,养路费就是用于公路养护和维修的费用,这个收费项目一直都有,2009年之后,改成了燃油附加税,将养路费直接加在了油价里,车主加的每一箱油,除了油钱,还得支付一定比例的税费,其中就包括养路费。
新能源汽车不烧油(各种混动、增程的其实也烧油),这笔费用按道理就不应该存在。虽然以往很多燃油车主对此就颇有微词,但考虑到新能源汽车正处于普及阶段,行业还需要得到更多鼓励,所以新能源车主在享受免费路权的同时,养路的钱就一直是在由燃油车主承担。
但是随着新能源汽车渗透率越来越高,燃油车数量不断减少,养路费的收入来源自然就少了,这便直接导致了道路养护等资金压力增大,新能源汽车的养路费问题被重新提及,就成了再自然不过的事情。
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显示,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量首次突破年度1000万辆,同时也是全球首个新能源汽车年度达产1000万辆的国家。有相关媒体做过统计分析,2024年10月国内主流自主品牌新能源汽车渗透率达到74.6%;合资品牌新能源汽车渗透率为6.2%;新能源乘用车批发渗透率达到50.1%,首次超过50%,连续6个月创历史新高。
以这次“打头阵”的海南为例,其2024年上半年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已达56.8%,位居全国之首。
种种迹象表明,如今国内的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已经今非昔比。本着“谁使用谁付费”的原则,和油车共同承担公路养护费用,也已经成了新能源汽车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而这一趋势,其实早有显现,很多地区都在从不同角度尝试“油电同权”。
比如上海地区取消插电混动绿牌、新能源国补退出等举措,正是在推动新能源车与燃油车在税费等方面承担相同的义务。
平衡公路维护成本、确保所有车辆公平分担费用,对营造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促进汽车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是极其有必要的。
要知道,2016年交通运输部就已经表达了国家在这方面的压力。在当日的媒体采访中,交通运输部部长杨传堂曾表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我国公路发展将面临建设任务依然繁重与养护管理压力快速上升的突出矛盾。
到“十三五”末,全国公路列入养护的里程将历史性地接近500万公里,上世纪90年代大规模建设的公路,以及2005年前后大规模修建的农村公路都将进入周期性的养护高峰期,需要集中进行大中修改造,但养护资金缺口巨大,普通公路资金缺口约占50%。
多年前的预测,最终一语成谶。
2024年2月,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院张玉玲在《中国公路》杂志上发表了题为《高速公路养护期收费制度的思考》的文章。指出当前全国普通公路每年养护管理资金需求缺口在50%左右,有40%左右的普通公路陷于“列养但无钱养,应修但无钱修”的困境,并且随着公路里程的增加,公路养护资金缺口还有继续扩大的趋势。
浙江省交通运输厅公路与运输管理中心提供的数据显示,2023年底,浙江省全省普通省道从原来的3500公里增加至9000公里,新增省道目前只能保证农村公路管养水平,存在约15亿元的资金缺口。
而这次率先征收养路费的海南,道路建设本身成本就高,再加上越来越高的新能源汽车渗透率,越来越少的燃油车税收进项,如果再不想办法增收,公路建设和维护资金压力可能真的就“遭不住”了。
虽然对新能源车收取养路费,对公路建设与维护有积极作用,但对新能源车主来说,肯定不是什么好事。相信很多人买新能源车的时候应该都听过这样的话术:成本低、没有燃油车那些费用……
现在看来,新能源车终归还是得回到“车”这一交通工具的属性上来。
之前说充电费用低,后来充电桩也是实打实的涨价不少,甚至有人算下来,也没比燃油车便宜多少。而这次如果征收养路费全国普及,新能源车的用车成本怕是得直逼燃油了。
另外,利用北斗卫星辅助征收养路费这一手段,是否会给个人隐私带来一定的隐患以及其他成本的增加,以海南为例,加装北斗系统才能实现精准收费,这笔费用由谁买单现在还并不清楚。如果需要车主承担,无疑又是一笔“扎心”的开支。
一边是养路维护的必要性,一边是新能源车用车成本的增加。海南作为第一个“吃螃蟹”的地区,想必压力不会小。
在新能源汽车仍在发力,并没有真正取代燃油的当下,海南征收养路费是否行得通,是否会全国普及,我们尚未可知。但有一点可以预判,那就是新能源汽车和油车平权,恐怕是早晚的事。
电科技()是一家专注于全球TMT行业的领先资讯媒体。
作为今日头条青云计划、百家号百+计划获得者,2019百度数码年度作者、百家号科技领域最具人气作者、2019搜狗科技文化作者、2021百家号季度影响力创作者,曾荣获2013搜狐最佳行业媒体人、2015中国新媒体创业大赛北京赛季军、 2015年度光芒体验大奖、2015中国新媒体创业大赛总决赛季军、2018百度动态年度实力红人等诸多大奖。
投稿、商务合作请联络微信公众号
声明:本站原创文章文字版权归电科技所有,转载务必注明作者和出处;本站转载文章仅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电科技立场,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