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压之下,日产和本田准备合体了。
昨日,双方在东京签署了谅解备忘录,正式开启合并谈判,并拟于明年6月达成最终协议。
据悉,本田和日产将共同出资成立一家控股公司,双方均作为该控股公司的子公司。合并后,各自的品牌将得以保留,此外,三菱汽车也考虑加入该集团,将于明年1月末作出判断。如果此事落地,就将诞生一个迫于经营压力而来的全球第三大汽车集团。
据2024上半年日产财报(3月-9月)显示,期间全球销量为159.6万辆,同比下跌1.6%,其中,中国市场为重灾区,同比下跌5.4%;净收入59842亿日元,同比下降1%;营业利润329亿日元,同比下降90.2%;净利润192亿日元,同比下降94%。
全球销量没什么大起色,加上营业利润和现金流都是负的,处境显而易见的不容乐观,《金融时报》曾援引日产汽车高管发言报道称,“日产还有12到14个月的时间生存下去”。
本田与日产的情况差不多,2024上半年的税前利润同比下降15.6%至7419亿日元,归母净利润同比下降19.7%至4946亿日元。
全球汽车市场竞争加剧,新能源在整个市场的比重提升,重要市场份额下降……日产与本田的困境肉眼可见。即便很少有人会对二者的合并感到乐观,但是,在这个寒冬里,它们俩除了互相拥抱,还有其它更好的办法吗?
公司合并,主要目的就是降本增效,至少在这三个方面是可以立竿见影的,一是供应商的议价、掌控能力;二是研发、市场等费用的减少,三是人员裁缩带来的成本优势。
比如,在此次合并中,三方(包含三菱汽车)就展示了未来因协同效应而优化出的七大竞争力——通过标准化两个公司的车辆平台来获取规模优势,寻求资源整合与协同效应;通过整合提高研发能力;优化制造系统和设施;强化供应链竞争优势;提升运营效率;整合金融模块获取规模优势;建立智能化和电气化的人才基础。
根据相关预测,如果此次合并顺利进行,新的合资公司将成为一个年销售额目标超30万亿日元(约合人民币1.4万亿元),营业利润目标超3万亿日元(约合人民币1398.5亿元)的超级汽车集团。同时,该集团的预计年销量也将来到800万辆以上。
三菱汽车也是看中了多方合并的潜力,社长加藤隆雄指出,单独获取大量投资和开发资源存在难度,与日产和本田的合作对增强未来竞争力至关重要。
同样的,在当下的发展中存在困境的汽车大厂其实远不止日产和本田两家。在如何生存下去这件事上,两家车企抱团取暖的操作,或许也能值得中国的造车新势力们借鉴一二。
在过去的近十年里,中国涌现出了上百家造车新势力,存活至今的不过十之一二。大部分新势力车企因为前期过于注重速度和创新,往往忽略了基础能力建设。所以在快速崛起的道路上,一些车企仍然存在着基础羸弱,实力不够均衡的现实问题。
前几天轰然倒塌的极越就是一个例子,极越成立之初,融资超过50亿元,但却过度依赖外部输血,未能建立稳定盈利模式。
所以,即便极越汽车的体验并不差,智能化水平在线,却因为存在管理、营销、资金等多种问题,且没有及时寻求有效的解决方案,最终导致闪崩。
在中国造车新势力中,车企与供应链之间的合作相对紧密,比如问界、阿维塔、领克等等品牌身上都有跨界合作的影子。而车企与车企之间的合作却是非常少见,大多时候,中国造车新势力都属于单打独斗,“合并”更是被视为企业“不行了”的前兆。
实际上,中国造车新势力中能自我输血,不缺钱的还是少数。如果选择合适的联盟对象,既能节省研发成本,也可以强化各自的技术优势,对大家在竞争力上的提升,无疑是有一定的助力的。
日产与本田此次“合并”是否能够成功尚未可知,但如果二者的尝试成功,或许将促进一个超级汽车集团诞生,到时候,世界汽车产业格局都会因此发生改变。
作为正在崛起中的中国造车新势力们,或许也应该居安思危,借鉴日产本田的合并思路。毕竟,明天的市场竞争只会更为激烈,早早寻找合作伙伴进行合并,肯定要比单打独斗更容易生存。
中国汽车市场很大,但真的容不下现在这么多品牌,多个想法多条路,抓紧考察合并事宜吧,新势力们。
电科技()是一家专注于全球TMT行业的领先资讯媒体。
作为今日头条青云计划、百家号百+计划获得者,2019百度数码年度作者、百家号科技领域最具人气作者、2019搜狗科技文化作者、2021百家号季度影响力创作者,曾荣获2013搜狐最佳行业媒体人、2015中国新媒体创业大赛北京赛季军、 2015年度光芒体验大奖、2015中国新媒体创业大赛总决赛季军、2018百度动态年度实力红人等诸多大奖。
投稿、商务合作请联络微信公众号
声明:本站原创文章文字版权归电科技所有,转载务必注明作者和出处;本站转载文章仅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电科技立场,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