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盟对中国电动汽车加征惩罚性关税,这事儿有了新转折。6月22日,中国与欧盟商定,就此启动磋商。
与此同时,德国副总理哈贝克访华,在中国期间,在多个场合向中方解释并强调,欧盟对中国电动汽车加征临时关税不是惩罚性的,双方仍有回旋余地。
而根据德国媒体的报道,哈贝克以“非常满意”来概括这次访问。德新社甚至发文称,中欧在电动汽车关税争端中已经“初步和解”,受此消息影响,欧洲汽车板块应声大涨。
有意思的是,哈贝克是德国绿党领袖,对华一直持强硬态度,但从这次访问期间的一系列表态来看,他就跟拿错了剧本一样。
中国与欧盟的这次争端,居然出现了这样的走势,大大出乎外界预料。实际上,欧盟在出台这个政策的时候,就多次强调,双方还可以沟通。那么,这次的争端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要看懂这件事,首先我们要弄明白两个关键问题。
在电动汽车领域,中国的优势太大,大到了欧盟凭借自身力量已经无法赶超的地步。加征关税,可以提高中国厂商的运营成本和终端零售价,降低中国电动汽车的竞争力,从而给欧盟的电动汽车厂商赢来一些喘息之机。
如果不对中国电动汽车加以限制,欧盟本土厂商面对中国厂商时将毫无还手之力,这几乎是欧盟业内共识。此前马斯克也说过,能阻挡中国电动汽车的只有贸易壁垒。
欧盟的态度,为什么这么纠结?
与美国不同的是,欧盟在对华电动汽车关税问题上的态度相当纠结,一方面挥舞关税大棒,一方面又不断明示“这事儿有得商量”。
欧盟这种态度的根源在于,它骨子里是希望加强与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合作,利用临时性关税,迫使中国车企前往欧洲,在欧洲本地投资办厂、共享技术。简单来说,欧盟的诉求就是三个字:求投资。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欧盟很清楚本土新能源汽车产业与中国之间的技术差距,因此才会通过加征关税这种方式,来促使中国厂商对欧盟进行投资以及技术转让。仅仅20多年的时间,中欧双方在汽车领域的地位就逆转了。
那么,欧盟凭什么认为自己如此这般就能跟中国谈成?
原因不复杂,欧盟自己很清楚,即便加征了关税,也不会对中国厂商在欧盟的业务造成实质性影响。
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等人认为,即便按照欧盟调整后的关税政策,平均税率也只有20%左右,随着中国新能源厂商的规模不断扩大,成本进一步下降,欧盟加征关税带来的成本,不会对它们的盈利水平造成实质性的影响。
比亚迪宋PLUS,在国内售价约为2万欧元,但在欧盟的售价高达4.2万欧元,在国内每辆宋PLUS的利润约为1300欧元,在欧盟市场上的利润高达1.43万欧元,利润差了10倍左右,20%左右的关税,影响并不大。
总结一下,欧盟在这个问题上的态度就是:我们都想发展电动汽车,但你太强了,不限制你的话,你会彻底毁灭我的电动汽车产业,所以我要自卫,我的自卫会伤害到你,但伤害不会很大,最多是让你少挣点,所以我们是可以坐下来谈的,请你理解。
除此之外,欧盟还吃准了中国新能源厂商另外一个心理:它们本来就想到欧盟投资办厂,搞本土化发展。加征关税,会加快中国厂商在欧盟的本土化进程。
比亚迪在欧洲首座新能源汽车工厂已经落户匈牙利,各国正在争抢比亚迪下一次投资机会;小鹏汽车已经表达在欧盟投资办厂的意愿,预计会加速实施;奇瑞在西班牙设立了合资公司,并且收购了日产汽车在西班牙的生产基地来生产电动汽车;上汽决定将中国的绿色工厂引入欧洲。
不知道比亚迪等出海厂商看到欧盟的关税政策后是什么反应,不过大概率是这样的:不就是想要合资嘛?你喘那么大气儿干什么,还让我们填了数以T计的各种文档,明目张胆偷窥我们的技术,就差让我们填各家的银行帐户密码了。
因此,中欧之间关于电动汽车关税的协商会持续进行,预计还会出现一些戏剧化的场面,而且,不管协商结果是什么,中欧之间走向完全脱钩的可能性都不大。
需要注意的是,欧盟内部整天争吵不休,对外政策也经常变化。这一次对中国电动汽车加征关税,德国与法国之间就有明显分歧。因此,虽然中欧电动汽车合作的大方向不变,但中国新能源汽车厂商仍然需要注意政策风险。
电科技()是一家专注于全球TMT行业的领先资讯媒体。
作为今日头条青云计划、百家号百+计划获得者,2019百度数码年度作者、百家号科技领域最具人气作者、2019搜狗科技文化作者、2021百家号季度影响力创作者,曾荣获2013搜狐最佳行业媒体人、2015中国新媒体创业大赛北京赛季军、 2015年度光芒体验大奖、2015中国新媒体创业大赛总决赛季军、2018百度动态年度实力红人等诸多大奖。
投稿、商务合作请联络微信公众号
声明:本站原创文章文字版权归电科技所有,转载务必注明作者和出处;本站转载文章仅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电科技立场,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