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年哪个行业的“流量”最大?
毫无疑问是新能源汽车行业,连一次车祸都能在热搜上挂好几天。而且,新能源汽车市场内的热点也是走马灯一样来回换,这段时间的一个热门说法是:欧美车企不做电动汽车了。
首先要弄明确一点,“欧美车企不做电动车”,是一个谣言。
这则谣言看上去挺像那么回事儿,它最早的来源是2024年3月份奔驰宣布放弃2023年全面电动化计划,这则消息迅速被演绎成了“奔驰放弃电动车”并广为传播。
其实奔驰很快就对这种说法进行了辟谣,但随后凯迪拉克、福特等厂商也相继宣布延缓电动汽车计划,并且重新开始研发燃油发动机,从而给这则谣言增加了更多的“实证”。
真实的情况是,目前没有任何一家传统欧美厂商说过将会“放弃”电动汽车,它们只是对此前的计划进行了修正,把时间拉长了而已。
欧美车企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呢?
常识告诉我们,一家大型厂商延缓或者搁置此前激进的转型计划,一般有两个主要原因,一是自身实力不足,二是市场需求不旺,而欧美传统汽车厂商,这两条都占了。
欧美汽车厂商在电动车领域的问题出现在它们自己身上。欧美汽车厂商有不少都是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发展历史,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盘根错节的利益集团,而要想全部转向新能源汽车,需要对几十年来形成的研发、生产体系进行推倒重来,这势必会伤害不少人的利益,引起公司内部矛盾。
这方面最典型的就是大众汽车,大众汽车前任CEO迪斯因为强力推动电动化转型,而与大众汽车工会发生了数次矛盾,最终黯然辞职,大众的新能源之路自然是波折不断。
可以这么说,欧美传统厂商在燃油车时代赚得盆满钵满,产品、技术、口碑都没有出现什么明显问题,因此并没有多少动力去开发全新的电动汽车。向新能源转型,只是因为他们受到了各国政府严厉的排放政策的约束,但凡新能源发展稍有不顺,这些厂商就想打退堂鼓。
但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既然已经开始向新能源转型,如果能够把产品做好,也是可以的。新能源并非不能赚钱,而且从长远来看,它的确能够带给用户更优质的用车体验,如果能够坚持转型,欧美汽车厂商可能会像比亚迪一样,从燃油车厂商变成新能源厂商,然后继续引领行业发展。
如此简单的道理,欧美汽车厂商为什么不做呢?为什么还要延缓转型速度呢?
用一句中国古话来说就是:非不为也,实不能也。发展新能源需要掌握核心技术,而欧美汽车厂商到目前为止,并没有掌握这些核心技术,即便是转型最积极的大众汽车,在智能化方面也是乏善可陈。
中国是全球新能源市场的风向标,2023年以来,中国新能源市场上爆发了几次技术争鸣,涉及到高压油箱、AEB系统、智能驾驶、续航里程、超级快充等等,但主导这些争论的,全部都是国产厂商,合资厂商全程旁观,这足以证明欧美厂商在新能源领域已经被国产新能源厂商甩开太多。
到目前为止,中国已经占据了全球60%的新能源市场份额,在动力电池、智能座舱、智能驾驶、智能底盘等领域占据绝对优势,巨大的优势已经形成了一道高耸的技术壁垒。
更重要的是,汽车是一个以规模取胜的行业,中国新能源厂商占据优势之后,会凭借庞大的销量规模去降低成本,然后在全世界不断攻城略地,快速占领全球新能源市场。面对强大的中国军团,欧美新能源厂商其实并没有太多办法。
如果仅仅是自身实力不足,或许还是有翻身的希望,只要市场需求在,那么欧美厂商并非不能东山再起。但是问题又来了,欧美国家的电动汽车需求也在不断萎缩,而这可能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从2023年下半年开始,欧洲、美国的电动汽车需求就在不断下滑,增长率越来越低,就连特斯拉都扛不住,更不用说那些一年卖不了几辆电动汽车的传统厂商。
自身实力不足,外部需求不稳定,欧美传统厂商可以说是处处碰壁。更夸张的是,欧洲不少国家的政府也开始一步两回头,放弃或者延缓了此前的碳中和计划,政策层面的压力逐渐减弱之后,欧美汽车厂商转型的动力就更弱了。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欧美传统汽车厂商并没有放弃电动汽车,只是实在没有太多能力去投入竞赛了——这其实比放弃要来得更为可怕,和死亡比起来,植物人更叫人绝望。
电科技()是一家专注于全球TMT行业的领先资讯媒体。
作为今日头条青云计划、百家号百+计划获得者,2019百度数码年度作者、百家号科技领域最具人气作者、2019搜狗科技文化作者、2021百家号季度影响力创作者,曾荣获2013搜狐最佳行业媒体人、2015中国新媒体创业大赛北京赛季军、 2015年度光芒体验大奖、2015中国新媒体创业大赛总决赛季军、2018百度动态年度实力红人等诸多大奖。
投稿、商务合作请联络微信公众号
声明:本站原创文章文字版权归电科技所有,转载务必注明作者和出处;本站转载文章仅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电科技立场,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